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七届第67号)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23:02:28  浏览:92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七届第67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七届第67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2年1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
                                     1992年12月2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管理规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管理规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8号


  《青海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管理规定》经1999年2月25日省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颁布施行。

                           省长 白恩培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青海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对罚款收缴活动的监督,完善罚没财物管理机制,保证罚没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促进行政执法机关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以及《青海省罚款和没收财物管理条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组织(以下简称执法机关)依法实施罚款处罚,其罚款的收缴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作出罚款决定的执法机关应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但是,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除外。
第四条 罚款必须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
(三)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牧区、工矿区,以及当事人提出向代收机构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
执法人员执行前款第(二)、第(三)项规定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对收缴情况作出笔录;收缴的罚款应在回单位后两日内全额上缴执法机关,执法机关应在收到罚款的两日内将罚款足额上缴国库,遇节假日可顺延。
第六条 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依法没收的实物(除依法予以销毁的物品外),应由执法机关按规定拍卖或处理后将变价收入直接上缴国库。
第七条 按照罚款的收入级次,其代收机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本级财政、人民银行(办事机构)在本行政区域内确定一个国有商业银行为代收机构,负责罚款收缴工作。
海关、外汇管理局等实行垂直领导的依法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在确定的代收机构办理罚款缴纳手续。
第八条 代收机构应当在设置代收网点、营业时间、服务设施、管理手段、帐务核对等方面为当事人和执法机关提供方便。
确定的代收机构网点应设置明显的罚款代收业务标志。
第九条 财政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罚款实际入库数额向代收机构支付代收手续费。
缴入中央国库的代收手续费由财政部驻青财政监察办事机构支付。
第十条 执法机关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同代收机构签订代收罚款协议。
代收罚款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执法机关、代收机构名称;
(二)具体代收网点;
(三)代收机构上缴罚款时应明确预算科目、预算级次、国库名称和缴库期限等;
(四)代收机构告知执法机关代收罚款情况的方式、期限和帐务核对等;
(五)违约责任;
(六)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州(地、市)、县(市、区)执法机关应当将所签的代收罚款协议在15日内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备案;省级执法机关向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必要时也可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代收机构应将代收罚款协议报人民银行(办事机构)备案。
第十二条 执法机关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地址或住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罚种类依据和罚款数额、缴款期限;
(四)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应加处罚款的,应当明确罚款的数额或加处比例;
(五)对处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执法机关名称、印章和日期等;
(七)代收机构名称、地址。
第十三条 当事人应按照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缴款期限到指定的代收机构缴纳罚款。
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行政处罚决定书明确要求加处罚款的,代收机构应按规定加收罚款;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有明确加收罚款的,代收机构不得加收罚款。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有异议,不停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应当先行缴纳罚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 代收机构代收罚款时,应使用由青海省财政厅根据国家统一格式印制、组织发放的“代收罚款收据”。按规定办理罚款收纳、缴库和帐务核对手续。
第十五条 代收机构只办理罚款的代收与缴库。
凡错缴和多缴的罚款,以及经行政机关复议或人民法院判决不应处罚的罚款须办理退付的,应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缴入中央国库的,报财政部驻青财政监察办事机构)审查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开具收入退还书,分别从中央国库或地方国库退付给执
法机关,再由执法机关退还当事人。
第十六条 代收机构应当按照代收缴款协议规定的方式、期限,将缴纳罚款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缴纳罚款数额、时间等情况告知执法机关。
第十七条 代收机构应在规定期限,按代收罚款协议所确定的预算科目、预算级次、缴款国库,填写“一般缴款书”直接上缴指定国库。
第十八条 执法机关要定期同代收机构对帐,财政要同国库对帐,加强票据审核,做到所收罚款和上缴国库的罚款数额一致,保证罚款足额、及时入库。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和人民银行(办事机构)应对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规定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条 财政部门对同级行政执法机关的罚款收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执行罚款决定和收缴分离管理规定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代收机构不履行代收协议规定,管理混乱,罚款不按时入库的,一经查实,同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办事机构)可取消代收罚款资格,追究违约责任,可另行确定代收机构。
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收缴的税收罚款,按现行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青海省财政厅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内以往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1999年3月26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政府令第13号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决定》已经2008年2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陈向群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规定,决定对《南宁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第一款“本规定所称残疾人是指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和残疾人证,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且生活能自理,本人有就业要求的无业残疾人”修改为“本规定所称残疾人是指具有残疾人证,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且生活能自理,本人有就业要求的无业残疾人。”

  二、第三条第二款“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市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体工作,县(区)残疾人就业劳动机构负责本辖区所属单位的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修改为“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市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为各单位)的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体工作,县(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本辖区所属各单位的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体工作”。

  三、第四条“市、城区所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人数(含合同工、临时工)的1.5%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县(郊)、乡(镇)所属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不得低于2%”修改为“市、城区所属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含合同工、临时工)总人数的1.5%。县、乡(镇)所属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不得低于2%”。

  四、第十五条“市、县(区)劳动行政部门对拒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应责令其限期改正,补交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滞纳金,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虚报录用残疾人职工人数的,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修改为:“市、县(区)财政部门对拒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应责令其限期改正,补交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滞纳金,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虚报录用残疾人职工人数的,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对部分文字做了相应修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南宁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南宁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

(1999年3月31日南宁市人民政府令第28号发布,根据2008年3月20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宁市分散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残疾人是指具有残疾人证,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且生活能自理,本人有就业要求的无业残疾人。

  残疾人劳动能力的鉴定,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县以上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市、县(区)残疾人联合会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委托,主管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市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为各单位)的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体工作,县(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本辖区所属各单位的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 市、城区所属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含合同工、临时工)总人数的1.5%。县、乡(镇)所属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不得低于2%。

  第五条 凡安排1名盲人或重度残疾人就业的,按安排2名残疾人计算。

  第六条 凡安排有伤残军人证书的伤残军人和就业后致残的职工仍在岗在职的,可计入所在单位残疾人就业总数。

  各单位投资兴办的福利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安排的残疾人,可以计入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总数。

  第七条 每年第一季度末以前,各单位应当向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供上年度在职职工人数和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寄送单位在职职工情况表。

  第八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比例人数的单位,按比例不足的残疾人人数向所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保障金按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标准计算。

  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达0.5又不足1人的单位,则按实际比例交纳残疾就业保障金;但愿意安排1名残疾人的则不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九条 市、县(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可从财政预算经费包干结余或收支结余中列支;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管理费中列支。

  经费困难,确需缓交或者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可向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提出缓交或减免申请,经同级财政部门与残疾人联合会审定后,方可缓交或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在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时,必须使用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残疾人保障金专用票据》,并加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印章。

  第十一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下列规定使用:

  (一)残疾人就业培训补贴;

  (二)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及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及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

  第十二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门人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支,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十三条 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必须如期足额缴纳,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缴纳或者不足额缴纳的,对逾期缴纳的部分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十四条 对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市、县(区)财政部门对拒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应责令其限期改正,补交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滞纳金,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虚报录用残疾人职工人数的,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